数码资源网·下载

展开

宏观定位 微观取景 ——摄影记者的思维规则

作者:网友整理
手机证书制作专家V1.2 简体中文免费版

手机证书制作专家V1.2 简体中文免费版 12.05M / 简体中文

点击下载
移联惠拍V2.3 简体中文免费版

移联惠拍V2.3 简体中文免费版 13.69M / 简体中文

点击下载
拉卡拉安卓版(手机刷卡器) v6.5.1 官方免费版

拉卡拉安卓版(手机刷卡器) v6.5.1 官方免费版 32.70M / 简体中文

点击下载
 摄影记者在技术掌握到一定程度后,会滋生出不知照什么的问题,其实就是“宏观定位”和“微观取景”的问题没把握和处理好。何为“宏观定位、微观取景”?它们有何重要作用呢?
  一、宏观定位:拍什么
  摄影记者与一般的摄影爱好者不同,他的拍摄必须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摄影所需形象的要求,把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置于大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反复比较,提炼取舍,这就是宏观定位。宏观定位是决定一张新闻摄影作品好坏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定位不准或者错误,不仅使报纸起不到党的喉舌作用,还可能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害。
  宏观定位能否准确,是摄影记者素质的综合体现。它的关键在于拍摄者的思想要善于升华,能够从高处看世界,这样就比较容易有准确定位。去年在深圳,一位湖北女研究生重病临死前,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他人,这一义举引起很大轰动,媒体记者纷纷聚焦这一时刻。事隔不久,一位四川打工青年因工伤,右眼视力恢复无望,主动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这种活体角膜移植在我国属首例,同样引起很大轰动和媒体的关注,但两个事例的摄影报道结果却颇不一样。
  在前一个事件的报道中,深圳特区报的一对夫妻记者,以无私捐献作为定位,拍出了感人的画面,作品在全国新闻摄影比赛中拿到了金奖。而报道后一事件的记者,将这件事定位在科技方面,结果作品只得到了铜奖。虽然两个报道在拍摄水平上不尽相同,但更大的差别还在于宏观定位的不同。
  作为记者,宏观定位会受到所服务媒体的制约,中央新闻单位和地方新闻单位的定位起点、看问题的思维方式都会不同。新华社记者取舍新闻就需站在世界通讯社的高度来定位,从世界角度看中国,看世界。作为省报的记者,取舍新闻则往往要从全国角度看省情,寻找独特之处。我们通常说的立足全局,就是宏观定位的基本原则。
  二、微观取景:怎么拍
  如果说宏观定位是思维的过程,那么微观取景就是个实践的过程。微观取景是在宏观定位之后,遵循新闻摄影特有的规律,通过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瞬间形象,再现新闻主体的过程。微观取景解决的可以说是技术问题,其实质是表现方法的突破,要能从纷繁的社会生活事件中,选取能提示其本质典型的瞬间。
  如何取景是摄影者从拿照相机开始的第一课,也是摄影者终身追求的、永远上不完的一课,每一时期,每一不同采访对象,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都有不同的取景和构图,摄影记者需不停地思考。
  作为一个形式,怎么拍是一个不断熟练和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形式的不断更新过程。怎么拍运用得好,能有助主题的深化,相反,有碍主题的发挥。衡量好坏的尺度离不开内容的制约,有些内容适合于大胆的形式再现,有些内容又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表现模式,不能想当然地加以“突破”,在这方面,新闻摄影实践当中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三、宏观微观相辅相成,重点在宏观
  宏观和微观是我们观察事物的两种基本方法,偏重于哪一种都难以保证全面正确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因而,摄影记者要在自己的意识中让其统一起来。
  每年都有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发生,有的是突发,有的按一般规律发生和发展,这些事件都会对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从宏观定位来看,是完全应该用镜头去记录和报道的。每年我们的专业或业余新闻摄影大军也多是以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记录,去竞争中国新闻摄影为数不多的奖项。在同一主题前提下,从哪一个角度入手,如何表现,能反映一个摄影记者的整体素质,往往是检验摄影记者宏观定位和微观取景能力的重要尺度。
  在前文所举的两个报道例子中,因宏观定位的不同,也大大地影响了微观取景:前者因定位于“无私”,取景时自然从人物切入,可以用画面表现人物内心深处的闪光点;而后者的定位是“活体移植”,取景时局限性就较大,大部分镜头取于手术台上,难以在深度上突破。
  因此,在讲两者统一时,宏观定位是起决定作用的,是报道成功的关键,是记者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现在各报社也比较注重这一点,往往会由编辑部搞一个策划来帮助记者定位,然后再由记者在一线拍照时随机应变。
  随着新闻摄影竞争日趋重视,在对同一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竞争的内在实质,往往就是宏观定位。在宏观定位上,没有捷径可走,前面说过,宏观定位能力是一个记者综合素质在报道中的集中体现,不是一日之功,不是天上能掉下来的,只能靠平时的不断学习和对摄影实践的不断总结。

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